笔趣阁 > 铁骨是怎么炼成的 > 第二八二章 香海,沙漠中的湿地绿洲

第二八二章 香海,沙漠中的湿地绿洲


演习进行到这个阶段,剩下的就是,等待着铁路运输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每个团,至少得用二个至三个军列,才能将人员和装备输送完毕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全师铁运完毕,得需要六七天的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447团的铁路运输,安排在倒数第三天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这段时间,部队每天不得不进行演习工作的总结,由下到上进行,先是个人,再是连队,营队,团队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方面进行演习工作总结,另一方面,对参加演习的武器装备进行细致的检查保养,按照“清洁完整、润滑周到,调整正确、坚固适当、没有故障”的五大标准,进行维护保养。

        杨文斌先是利用两天的时间,完成了干部工作总结讲评材料。

        主要是根据平时的检查积累,再加上从各营政治教导员处交流了解到的情况,综合在一起,分门别类地揉在一起,串起来,也就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剩下的时间开始无所事事,他决定四处逛逛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草原的生活,杨文斌并不陌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自己的家乡生活在半农半牧地区,但是,杨文斌在读民族中等师范学校的时候,在牧区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时光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。

        语言实习的地方,在自治区南部的沙海中,位于草原和沙漠的接壤地带。

        那里的地理条件,与现在演习的地域相差不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家家户户都养着成群的牛羊。

        外出要骑马或者赶着着马车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天吃的是炒米,拌着牛奶。过八月节的时候,还能吃到牛犊子汤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家每户,都是盖着土坯的房子,没有院墙,用树枝做成的杖子,将自家的菜园与外界分隔开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特别是,每年夏天的那达慕大会上,还可以进行射箭、骑马、摔跤的比赛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样的生活,是多么的惬意与美好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同为科尔沁草原这片土地,这里的农家生活,是不是和那里一样呢?

        这天早晨,吃完了早饭,杨文斌信步走出营区,向南一直走下去,去探索神秘的远方。

        初秋的草原,显得格外的宁静。

        他顺着林带,一直向南,走出来大约有两三公里的距离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发现,这里的风光,与营区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营区,是隐蔽在白杨树林组成的防风林带内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白杨树高约十数米。

        林带外,种着上百亩的向日葵。

        满地的向日葵,开着黄花,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分外艳丽。

        特别,是成片的向日葵,黄莹莹的,晃的人眼花缭乱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走出来两三公里之外,草原变成了湿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时,眼前豁然开朗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前面,是一片碧水。

        碧水中间,有着一个小岛。

        岛的面积不大,但是,却栖息着一些美丽的水鸟,比如说,丹顶鹤,以及其他很多他叫不出名字的水鸟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原来竟是丹顶鹤的故乡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只只的丹顶鹤,还有杨文斌叫不出名字鹤类,在水中嬉戏,并发出快乐的鸣叫。

        真是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啊!

        没想到,在茫茫的沙海中,竟然还有这样的美景。

        阳光照射的水面上,波光粼粼,映衬着太阳的倒影。

        杨文斌,又信步走了一会儿,发现,水边立着一块儿大石,上面写着红色的两个大字“鹤岛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一边继续向前行走,一边欣赏的水中,各种水鸟栖息生活嬉戏的场景。

        向前,大约又走了五百米,转过一座山包,前面,赫然出现了一座寺庙。

        庙门上写的三个大字,“香海寺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门,两面,写着佛教的经语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杨文斌,信步走进了寺庙。

        庙里立了一个石碑,讲述着香海寺的历史。

        上面写的是,香海寺,原来是清朝顺治的儿子带兵,在这里守卫着的蒙古贵族的地盘。

        乾隆皇帝曾在这是亲笔题下“云飞鹤舞,绿野仙踪。福兴圣地,瑞鼓祥钟”的碑文。

        历经三百多年的香火,仍很繁盛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清朝中后期。香海寺的规模越来越庞大,附近的信众,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,香海寺的规模,可比现在的规模大得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,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时期,受破四旧的影响,当时的红卫兵们,对香海寺进行了打砸抢烧,香海寺化为了灰烬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的寺院,则是在改革开放后,在原址重新建起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杨文斌信步走了进去。

        香海寺的山门,有三座,分别象征着“三解脱门”,即空门、无相门、无作门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是沿空门进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山门左右分别是钟楼和鼓楼。

        东面是钟楼,西面是鼓楼。

        钟楼下或供奉着地藏菩萨,鼓楼下供奉着伽蓝菩萨。

        接着,是天王殿。

        天王殿中间,供奉着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。

        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。

        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,掌管着风调雨顺。

        天王殿再往里,是大雄宝殿,俗称“大殿”,为寺庙的主殿、正殿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雄”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,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,指佛有大力,能伏“五阴魔”、“烦恼魔”、“死魔”、“天子魔”等四魔。

        杨文斌听说,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:

        第一种称“成道像”,结跏趺坐,两腿交叉,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,足心向上,左手横放在左脚上,名为“定印”,表示禅定的意思;右手直伸下垂,名为“触地印”,表示释迦成道前,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,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种为“说法像”,结跏趺坐,左手横放在左脚上,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,名为“说法印”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种为一种立像,左手下垂,名“与愿印”,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;右手屈臂向上伸,名“施无畏印”,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。

        香海寺供奉的释迦牟尼佛,是这一种“成道像”,结跏趺坐,两腿交叉,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,足心向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往后,就是藏经楼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听说,藏经楼里面藏着大量佛经,但是,却不对外开放。

        藏经楼左右是方丈室,另有库房、厨房、客房、浴室等分布四周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在这荒凉苦寒之地,能建有这样的寺庙,还真的是不错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,修建这样一个场所,也是为了让戍边的将士们的心灵有个寄托吧。”杨文斌边参观边想。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,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
  https://www.xygwh.cc/4/4497/3708831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xygwh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xygwh.cc